红足1世666814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旗下讲话 > “致敬劳动者,发扬五四精神”

红足1世666814:“致敬劳动者,发扬五四精神”

2023年04月24日 16:32:24 访问量:622

致敬劳动者,发扬五四精神

熊涛 副书记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致敬劳动者,发扬五四精神。马上就是五一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职员工们和充满青春朝气的同学们提前致以诚挚的慰问和节日的:兀∶恳荒甑五一五四都是值得我们纪念的日子,因为它赋予了我们作为一个劳动者应有的权利和自豪;赋予了广大青年要勇于肩负社会责任的历史使命感。学校广大教职工的辛勤劳动和付出把同学们培养成才;同学们的蓬勃朝气使我们的学校活力四射。

我们都知道即将迎来五天的五一小长假,相信大家都很高兴,也很期待,可同学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你们是否真正了解这些节日的来源?在这里请允许我作简单介绍:

五一节其实就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每年的这一天是我们赞美劳动者、歌颂劳动的节日。这天不仅是劳动者的幸福之日,更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但你可知道这一天来之何等不易?何等艰难?在学习中大家应该有所了解,120多年前,世界上的劳动人民饱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工人每天工作的时间长达1416个小时,也就是即使上午6点开始上班,也要晚上八点甚至十点才能下班,尽管是这样,他们还是经常不得温饱。188651日,在美国芝加哥,20万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这一斗争得到世界各国人民支持。后来,国际工人组织为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就把这天定为国际劳动节。

其次是五四青年节,19195月,以北洋政府为代表的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准备和帝国主义列强们签订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割让中国山东给日本等条款,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54日消息传到国内,青年学生们迅速行动起来,同中国工人阶级一起,与北洋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取得一定胜利!为了继承、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党中央把每年的54日定为青年节。

我们现在还是青年学生,纪念五一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首先应当牢记自己的学习使命。学习也是在劳动,在培养高尚的情操同时,还要掌握丰富的知识,为将来成为一名出色的劳动者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我们应该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学校,积极打扫卫生;在社会上,参加公益活动,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第三,我们要珍惜劳动成果。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浪费每一粒米、每一滴水等。第四,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劳动的人。劳动无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在这里我呼吁同学们,请你热爱劳动,因为劳动者是光荣的,劳动者是幸福的!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来源于父母的日夜操劳,来源于老师的辛勤工作,来源于全社会广大劳动者的共同奉献!在这里,让我们向他们致敬!向他们问候!

也许有些同学贪图安逸,厌恶劳动。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不爱劳动的人往往自私自利、好吃懒做、没有责任心、做事能力差、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而恰恰相反,热爱劳动的人各方面都很出色。他们善良、友好、懂得分享和谦让、懂得尊重人,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懂得换位思考;他们能照顾自己和身边的人,做事情往往得心应手,遇到困难会动脑筋去解决。总之,热爱劳动可以创造财富,让人的生活更富足,同时它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劳动技能,启迪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磨练一个人的坚强意志,体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发扬“五四”精神,首先要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寄语青年:“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其次要培育学思相济的求知精神。现在流行一个词语叫刷存在感,但存在感源于何处?我认为就源于自身的竞争实力。当今时代,知识的创造和更新不断加快,传播方式也发生革命性变革,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提升能力素质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把学习作为成长成才的源头水充电桩,除了学习好书本知识,还要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把学与思更好结合起来。

现在我们有些同学满怀梦想但缺乏实现梦想的动力,渴望成功却没有攻坚克难的勇气,有的在学习上稍有起色就自满,有的在学习上自暴自弃。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成功都是奋斗得来的。因此,我们要保持一往无前的意志品质,善于从挫折中汲取教训,在压力下经受锤炼,以永不满足、勇争一流的行动为青春增色、为未来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拼搏的自己。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编辑:詹朝勇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劳动最光荣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OA办公 |会员注册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书法网校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网警110
公安备案号 62020102520562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黔ICP备20004166号-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贵公网安备 52020102520562号

红足1世666814(集团)股份有限公司